芬蘭當代美術館(Kiasma)的免費參觀日
位於赫爾辛基市中心的芬蘭當代美術館(Kiasma),每個月都有一天讓您免費參觀!
☞ 免費參觀日:每個月的首週五,從早上10點開放到晚上8點半。讓4、5點下班的人也可以慢慢的逛。
☞ 免費參觀對象:只要你是人,不管你是本國人還是歪果人,不管你有千金還是身無分文。只要把沉重的冬天大衣和大包小包寄託給櫃台,就可以無事一身輕的走遍五層樓。*寄託是規定,以維護展覽作品為前題,所以也是免費的服務。
這麼大心的服務,是連我芬蘭腦公都不知道的好康。乾脆叫它做:
☞「全民都知道只有腦公不知道的祕密」吧!
不過,不是每個月的免費日都有新展可看哦~
通常一個展期長達幾個月,而且當代展出通常不大,是一整天可以看完的可口規模。然而,喜歡看展的就知道,自己一個人看、和朋友一起看、早上看、晚上看,消化吸收各有不同風味。
*
趁著腦公週五工作去,閒妻我跑去享受『一個人和當代美術館的約會』。
*
...結果那天變成跟『很多人』的約會~畢竟免費嘛!
很多人當中有各國的旅客和學生,其中我還聽到台灣鄉親口音。
一抬頭看,鄉親特色就是拍照特別起勁ヾ(^∇^)。
免費日聚集了來自各國的參觀者,似乎也是觀賞人類的好時機(是賞鳥嗎?)
回到重點(推眼鏡),我很喜歡當代這期的展(以下劇透10﹪):
在貝魯特出生的英國藝術家「Mona Hatoum」為主打,這次她在芬蘭的首展中,含括她70年代至今的作品,有行為藝術、錄像、平面攝影、裝置、編織和不同材質的雕塑。在與雕塑主題衝突的材質中(比如玻璃做的嬰兒床),看得出她的世界觀:
70年代黎巴嫩內戰爆發時,她剛好短暫拜訪在英國,雖逃過混亂局勢,卻也從此與家人和家鄉永別;可以說是難民的她留在倫敦並進入了藝術學校。她的作品中,時而幽默地調侃現代化設施與人際關係的冷酷和不安「質地」,時而坦蕩地控訴戰爭。
*
逛完了四樓和五樓,心靈充滿的我意猶未盡,發現自己來到第三樓,一個芬蘭女性記者Meeri Koutaniemi的報導攝影展:「After the Turmoil」。
還未進展場,展場牆外一箴小小的警語,翻成白話文就是說,這將是一個讓您的心沉重到地函的真相揭示。
這是一個關於「倖存者」的展覽。
Meeri Koutaniemi的報導攝影展:「After the Turmoil」。在肯亞的馬賽部落裡,一位逃脫父親安排的婚禮、也因此逃過「割禮」一劫的9歲女孩,在長大後繼續在庇難所幫助更多女孩,然後,回過頭改變了父親和部份族人對女性割禮的觀念...
其中,遭丈夫潑酸毀容的印度婦人,和其他同樣慘痛遭遇的女性(還因世俗不能離婚!),在當地經營咖啡店以找回自信;
在肯亞的馬賽部落裡,一位逃脫父親安排的婚禮、也因此逃過「割禮」一劫的9歲女孩,在長大後繼續在庇難所幫助更多女孩,然後,回過頭改變了父親和部份族人對女性割禮的觀念...(還受得了者可繼續看下去)。
除了這些來自受暴女性的重生故事,展覽最後以在泰北難民區以撿垃圾為生的緬甸百姓做結,並以圖表解說當今全球的難民的情況。
*
以上兩個展覽,乍看一輕、一重;一抽象、一寫實;
輕者來自親身經歷的反芻,重者來自旁觀者的同理心參與。
回想這一個下午的當代美術館時間,好像是閱讀了一個人的一輩子。
感想文寫到這裡還真是無法做結了~
又想起,全球約六千五百萬難民中,竟有四千一百萬人是在原本的國家成為難民,失去了家。家一詞,對我們來說是什麼?可以想像有朝一日,庇難所就是我們的家嗎?
KIASMA
http://www.kiasma.fi/en/